品阅小说网 > 明末大权臣 >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棒恫吓

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棒恫吓

品阅小说网 www.pyxs.com,最快更新明末大权臣 !

    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棒恫吓

    作为内廷三宫之一的坤宁宫,素来就是皇后的居所。

    在传统的国学当中,乾代表天,坤代表地,坤宁二字取的就是“地得一以宁,万物以生”的意思。或许是真的应了那句“宁”字,自从紫禁城修建完成之后,虽然各大宫殿都发生或火灾、雷击等等诸多天灾,但坤宁宫却一直都平静祥和,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幺蛾子,这种奇特的现象一直维持了两百多年。

    自从大清定鼎之后,坤宁宫就成了太后的居所。也不知是因为福缘太浅还是真的伤了天和,这个科尔沁女子搬过来没有几天,就发生了一场大火,几乎将坤宁宫毁于一旦。

    重新修缮过的坤宁宫已面目全非,完全照搬了盛京清宁宫的格局与风格,虽然依旧富丽堂皇,却终究不复原本的宏大气势,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。

    这几年来,住在坤宁宫的太后一直都觉得有些不舒坦,毕竟这是给皇后住的地方,而她这个太后却是母凭子贵,事实上她从来就不是皇后。

    后宫中流传着一些风言风语,说她命浅福薄享受不了这么大的排场,所以才会烧起大火……

    虽然这样的传言未必可信,但总是觉得有些别扭。刚好皇帝的大婚已提上了日程,借着这个机会,太后就从坤宁宫中搬了出来。表面上是说把坤宁宫从新装修一下留给未来的大清国母居住,其实根本就是太后想搬家想挪挪窝了。

    从坤宁宫搬出,迁居慈宁宫,太后终于觉得舒坦了。

    这慈宁宫原本是仁寿宫,明朝的两代太后曾在此居住,全都寿享绵长。居住在这里不仅更能彰显太后的尊贵,还是一个很好的彩头。

    正式搬迁之后的第一日,文武百官宗室勤王全都上了恭贺的表文,祝贺太后的“乔迁之喜”,就连顺治小皇帝本人也上了一份贺文。

    孝庄太后根本就无心理会那些满是陈词滥调的表文,而是不动声色的看着拜伏与下的吴三桂,用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语气说道:“难得呀,还真是难得。难得你平西王还记得我们孤儿寡母……”

    自从摄政王多尔衮不惜“屈尊降贵”亲自去面见了吴三桂之后,吴三桂就愈发打定了待价而沽的算盘,等着朝廷去主动和他联络。

    现如今摄政王和太后斗法,虽然吴三桂当着摄政王的面表现的绝对恭顺,而且非常直接的表达了效忠多尔衮的意思,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。

    吴三桂不准备向任何人效忠,不论是多尔衮还是别的什么人,除了他自己之外,他不对任何人负责。

    既然太后和摄政王斗的厉害,摄政王已经来过了,还送来就几十万两银子和相对数量的粮米,想来太后也会有所表示,以表拉拢之意。

    想不到的是,一直过去了十多天,朝廷里边没有任何动静,对这个突然带兵入关的吴三桂不闻不问,直接就把他晾起来了。就在四天之前,岳托的西大营突然东调,和吴三桂关宁军遥遥相对。紧接着科尔沁蒙古的吴克善大贝勒与喀尔喀的纳颜大贝勒也来了,分别率领几千蒙古精兵驻扎在关宁军的左右。

    这是什么意思?

    老奸巨猾的吴三桂早已心中雪亮,登时就明白了:朝廷对他的防范与戒备之心极重,这是在防着他呢。

   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,吴三桂打的就是这个主意,最好的局面就是双方同时拉拢,让他得到诸多好处。左右逢源是吴三桂的基本方略,在局势没有彻底明朗之前,绝对不会倒向任何一方。

    想不到的是,以太后为代表的“帝党中人”竟然没有丝毫拉拢的意思,反而把敌视的态度表达的如此明显。

    吴三桂不是谁的孤忠之臣,而是个典型的投机者。察觉到自己的形势有点不利之后,已经在京城之外驻扎了十几天的吴三桂一改对朝廷不理不睬的态度,趁着太后“乔迁之喜”的机会上了一份贺表。

    朝廷对他的态度极其冷淡,连一句宽慰或者勉励的客套话都没有,而是让他进宫觐见。

    按照吴三桂的的本意,他是绝对不会在局势明朗之前进城的,更何况是进宫?

    但若是不进宫觐见的话,就等于是和太后一党中人彻底撕破了脸皮,等于是把自己绑定在多尔衮的战车之上了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审慎的权衡之后,无所谓还是进宫来了。

    听到太后这句不冷不热但却夹枪带棒的话语,吴三桂赶紧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伏拜于地:“臣吴三桂累受皇恩,时时事事都想着皇上,想着太后……”

    “这些个抹了蜜糖的拜年话儿说的可真是好听,我们孤儿寡妇的,怎敢劳动平西王惦记着?既然你已经攀上了高指儿,就别拿这些个动听的言辞搪塞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大清亿兆臣民,无比视太后为母,臣惶恐。”

    太后似乎不想给吴三桂一点好脸色看,慢悠悠的摘下脑袋上的旗头,端起奶茶饮了一口,继续不冷不热的说道:“人心隔肚皮呀,口中所言与心中所想并非一致,口是心非的人儿我已见的多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臣一片忠诚之心,天日可鉴。臣恨不得把心肝剖出来给太后看看……”拜伏在地的吴三桂头也不抬的表达着自己的忠诚之意,言辞恳切声泪俱下,连他自己都差一点就信了。若是大清国也设个奥斯卡表演奖的话,吴三桂肯定能得一座小金人。

    “忠诚不忠诚的不是说出来的,”太后背过身去,慢悠悠的问了一句:“哀家就是想问问平西王,你这次入关带了多少兵啊?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吴三桂赶紧把身体伏的更低,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起来:“臣所带的兵将,全都效忠我大清的忠诚之士。臣自知此次带兵入关必然招致非议,所以才不敢入城,一来是为了避嫌,再者也是为了等圣旨。若无朝廷的旨意,臣不敢动一兵一卒……”

    明明已经把军队从关外带到了北京城下,还在说着“不动一兵一卒”的鬼话,脸皮之厚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你是奉了摄政王的命令,哀家也不怨你。”太后说的轻描淡写:“摄政王也是我大清的柱石,你服从他的命令也没有什么。哀家知道你的手下多是些骄兵悍将,凭我一个妇道人家根本就调不动你,遇到紧急的事情也只能想办法到娘家搬救兵了,好在娘家人还算照应,又有礼亲王、庄亲王他们一众宗室皇亲愿意帮衬我一下,勉勉强强还能凑出些人手……”

    这几句话说的云淡风轻,但却暗含杀机,分明就是在向吴三桂示威:我知道你的关宁军厉害,但我也不是只能红口白牙的说大话,科尔沁蒙古和喀尔喀各部,还有察哈尔六部,几万蒙古精兵都是支持我的,更有代善、济尔哈朗等老牌勋贵的支持,我的实力一点都不比你弱小,甚至还在你之上。你要是真的敢乱来,大家就拼个你死我活,到时候你吴三桂未必就能讨到好果子吃。

    既然多尔衮能把你调过来充门面,我就能把娘家人拉过来助阵。相对于满蒙一体的蒙古军而言,吴三桂这个外臣反而显得更加疏远了。

    你的关宁军虽然厉害,也打不过小半个蒙古吧?

    和多尔衮的拉拢手段完全相反,太后用的手法是威慑和恫吓。

    吴三桂这种人,最是畏威而不怀德,太后早就看透了他的本质。

    吴三桂对谁都不忠诚,纯粹就是个投机者,他想的就是借助混乱的局势为自己捞好处,在他的心目当中,忠诚二字一钱不值。

    对于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,若是一味的用好处去拉拢,就如同以肉饲狼,只会把他的胃口养的越来越大,说不准哪天就会露出对主子森森獠牙。最有效的做法是让他看到主子手里的大棒,让他不敢露出爪牙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的吴三桂,更多倾向于多尔衮阵营,但若是说让他为了多尔衮拼尽全力,那就纯粹是一个笑话了。吴三桂此人,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,一旦多尔衮露出明显的颓势,他一点都不介意扑上去撕咬几口!

    说起对关宁军的了解,太后或许真的不如多尔衮,但要太后更加深刻的知道吴三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这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“我听说平西王还尊奉前朝的崇祯皇帝为故主,依旧心怀前明,是不是有这回事啊?”

    虽然吴三桂已经降清,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还和明朝保持着联系,甚至还接受过江南弘光朝的“军费”,弘光帝还给了他一个公爵的封号。而吴三桂当年也说过“绝不以一矢相加故明旧主,只愿击破闯贼为君父复仇”的话语。

    这些屁话当然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骨,确实得到了一些士大夫阶层和江南弘光政权的赞赏,却成为他被雪藏在锦州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    清廷对他外示恩宠内存猜忌,处处提防事事防备,吴三桂心知肚明,渐渐不再提“故主”这样的说法,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已彻底洗心革面效忠清朝的意思。只是始终没有得到新主子的彻底信赖,若不是因为高层的争斗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,他根本就没有机会重新回归到政治舞台。

    “臣只知有清而不知有明,臣虽肝脑涂地……”

    “对于平西王的言语,哀家只能听一听也就是了。到底应该怎么做终究勉强不得,哀家乏了,你告退吧。”自始至终太后都没有回头再看吴三桂:“回去之后好好的思一思想一想,别把自己个儿给耽误了……”